天津市奶牛(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关于公开遴选岗位专家及试验站的通知


关键词:奶牛 技术 试验 岗位 开展  2020-11-18  点击次数:


  各涉农区农业农村委,市农科院,天津农学院,市农业中心,涉农企业,其他有关涉农单位: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作为依托单位组建的天津市奶牛(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按照《市农业农村委关于修订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津农委〔2019〕44号)和《市农业农村委关于天津市海水养殖等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的批复》(津农委计财?2020?95号)文件要求,对天津市奶牛(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中奶(肉)牛高效繁育、奶牛繁、奶牛常规育种岗等12个岗位和滨海新区综合试验站、武清综合试验站、宝坻蓟州综合试验站等10个试验站进行公开遴选。岗位及试验站设置要求、遴选标准和遴选程序如下。


  一、岗位及试验站设置要求


  (一)专家岗位设置及要求


  1.奶(肉)牛高效繁育岗


  目前我市缺乏育种核心群,导致种牛自主培育能力不强。缺乏体内-体外胚胎生产技术体系,导致缺乏多元化的制种、供种能力,对优秀种质的快速扩繁能力不强,缺乏胚胎和活体种牛等高附加值种质形式。对奶(肉)牛泌乳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及其调控网络研究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全基因组选择等分子育种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奶牛盈利能力单一,急需培育兼用型奶牛新品系,形成乳肉兼用模式,提升牧场盈利能力。针对制约我市奶牛种业发展的上述瓶颈问题,该岗位将开展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挖掘及其调控网络研究,为奶牛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开展年度奶牛遗传评估,为提升牛群遗传性能提供依据;集成活体采卵、同期发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建立体内-体外胚胎生产技术体系,提升优质种群快速扩繁和供种能力;牵头培育兼用型奶牛新品系,规模化示范推广乳肉兼用模式,提升牧场综合养殖效益。


  奶牛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调控研究取得进展。建立体内-体外胚胎等快繁技术体系,具备应用体外受精等技术年产5000枚种用胚胎能力。兼用型奶牛新品系培育取得进展,实现横交固定,公牛18月龄体重达到800公斤,为通过新品系审定奠定基础。牧场盈利模式增强,产品结构优化,种用胚胎和种牛等成为利润来源,种业蓬勃发展。5年内在中文核心期刊正式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3件,制定地标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出版著作1部、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宣传3次、技术示范规模达到3万头、新增经济效益2000万元,每年举办研讨会1次、组织培训观摩6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60人次。


  2.奶牛繁殖岗位


  针对目前我市奶牛繁殖效率普遍不高,53个DHI牧场的平均胎间距超过410天,部分牧场的胎间距达到500天,增高了全市养殖成本。同时,由于繁殖效率低,加之奶牛品种单一,育种目标单一,母牛可利用胎次过短,被动淘汰率过高,造成部分牧场的牛群无法自我更新。为维持牛群正常周转,部分牧场大量从外地购入母牛,进一步导致“两病”流行,对全市牛羊养殖安全造成巨大影响。该岗位负责完善定时输精、早期妊娠诊断等繁殖技术,降低繁殖障碍比例,并应用快繁技术快速扩大育种核心群规模。


  定时输精、早期妊娠诊断等繁殖技术不断提升,建立子宫内膜炎等繁殖障碍治疗方法,提升年繁殖率至90%以上,全市平均胎间距小于410天。以高产奶量为目标组建育种核心群1个,规模达到500头。应用OPU-IVF及胚胎移植技术对核心群母牛开展快速扩繁,扩大核心群规模。配合高效繁育岗位开展兼用型奶牛新品系培育,新品系后代达到500头以上,系统开展新品系体尺体重等发育性能测定。5年内在中文核心期刊正式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3件,制定地标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出版著作1部、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宣传3次、技术示范规模达到3万头、新增经济效益2000万元,每年举办研讨会1次、组织培训观摩6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60人次。


  3.奶牛常规育种岗位


  我市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规模还较小,DHI报告的解读率还低,根据DHI开展牧场技术精准服务的能力较低。育种目标过于单一,大型牧场和中小型牧场未能根据自身硬件设施和技术力量实行差异化发展,制定符合实际的育种目标。大型牧场奶牛遗传性能较好,硬件投入较大,经营成本较高,有条件开展以高产为主要方向的育种工作,仍缺少系统规范的培育工作,导致缺乏高产育种核心群,进一步造成我市种牛自主培育能力严重不足,无法自主培育种公牛,种牛的遗传性能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该岗位将针对上述问题开展DHI、良种登记和种公牛培育等工作。


  全市DHI规模稳定在3万头以上,良种登记工作完成农业农村部分配的任务。配合高效繁育岗位开展年度遗传评估。以高产奶量为目标组建育种核心群(种子母牛群)1个,群体规模达到500头,年单产达到14吨以上,每年培育进站后备种公牛10头以上。5年内在中文核心期刊正式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3件,制定地标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出版著作1部、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宣传3次、技术示范规模达到3万头、新增经济效益2000万元,每年举办研讨会1次、组织培训观摩6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60人次。


  4.奶牛营养调控与后备牛培育岗位


  科学的营养与调控是保障奶牛业经济效益、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奶牛利用年限的重要保障。抓好犊牛等关键时期营养调控是提高养殖效益,降低代谢病等普通病发病率,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技术环节。目前我市在犊牛等关键时期的营养调控技术还较薄弱,犊牛成活率较低,造成部分牧场牛群难以自我更新,被动异地外购新牛。部分牧场在围产期的营养调控技术不到位,造成奶牛产后体况难以支撑产奶要求,进一步导致产后瘫痪等问题频发,产后牛无法及时配种。牛只淘汰率增加,部分牧场的被动淘汰率达到30%,降低了可使用寿命,部分牧场的可使用胎次降低至2胎以下,直接导致生物资产折旧过高,影响奶业盈利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该岗位完善酸化奶小群饲养、奶公犊育肥等技术,开展生产关键阶段营养调控,完善关键技术工艺参数,显著提高我市奶牛营养水平。使用寿命、繁殖率等得到改善,犊牛发育水平显著提高,成活率达到95%以上,满足牛群自我更新需求,断奶体重达到80千克以上,14月龄体重达到380千克,能够满足配种要求。母牛代谢病发病率减少,淘汰率降至30%以下,示范基地奶牛使用寿命超过2.5胎。参与兼用型奶牛新品系培育,建立新品系各阶段饲养工艺,开发专用饲料,提高奶牛养殖效益。5年内在中文核心期刊正式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3件,制定地标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出版著作1部、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宣传3次、技术示范规模达到3万头、新增经济效益2000万元,每年举办研讨会1次、组织培训观摩6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60人次。


  5.奶牛精细饲养与奶牛福利岗位


  奶牛饲喂水平决定了遗传性能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发挥。饲料原料质量控制与奶牛日粮精准配制技术是提升奶牛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我市奶牛场全部实现TMR饲喂,一些大规模牧场拥有先进的品控设施,对奶牛饲料投入品进行严格的品质检测,从原料采购、质量检测及TMR配方制作、日粮调制、饲喂效果监测等各方面严格把控,饲养效果显著,奶牛年单产和生鲜乳质量及饲养效益显著提升,但其余牧场尤其是中小牧场缺乏饲料检测设备,仅凭饲料供应商提供的数据或者感官感觉评定饲料原料的质量,TMR配方不能精准调整,存在与设计配方不符的现象,亟需建立牧场饲料品控技术体系,确保投入品质量安全并实现TMR精准配制和饲喂是目前中小牧场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此外,我市中小型牧场普遍缺乏日粮精准设计能力,普遍存在精料添加过量的问题,导致精粗比失调,奶牛脂蛋比失调低于1,进而导致奶牛瘤胃酸中毒等大面积发生,肢蹄病频发,增加了奶牛淘汰率,对奶业稳定发展不利。


  针对上述问题,开展全市奶牛饲料品质监测并指导牧场开展饲料品质检测、日粮精准配制和精准饲喂,提升奶牛舒适度,提高原料乳质量,保证饲养水平提升。围绕奶牛精、粗饲料营养含量的测定与CNCPS模型评估、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在瘤胃发酵动力学分析和降解率测定,结合NRC模型和DVE/OEB模型分析,以及饲料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测定,建立本市奶牛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开展饲料营养价值的系列评价和动态监测(精饲料原料、粗饲料原料、预混料和TMR);在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开展不同阶段奶牛日粮配方设计、建立精准饲喂和饲养效果评估技术,形成奶牛精准饲养技术规程;推广奶牛信号评估技术,结合奶牛福利评估技术形成奶牛精细化管理技术规程。建立天津市奶牛精细化饲养体系,以本岗位对接的试验站为核心,进行观摩、示范、培训,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5年内在中文核心期刊正式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3件,制定地标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出版著作1部、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宣传3次、技术示范规模达到3万头、新增经济效益2000万元,每年举办研讨会1次、组织培训观摩6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60人次。


  6.奶牛粗饲料生产岗位


  优质粗饲料是奶牛养殖的基础和关键性要素,粗饲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奶源质量和养殖效益的高低,是奶牛健康和生产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我市奶业在粗饲料方面仍然面临突出问题:一是优质饲草生产供给能力和质量仍不能满足现代奶牛高效养殖技术需求,优质饲草过度依赖进口,养殖成本不断增加;二是优质饲草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仍然不高,生产管理方式相对粗放,市场竞争力弱,生产成本高,特别是受国内外市场价格差逐渐收窄和奶业发展形式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生产效益低,产业发展后劲和动力不足;三是产业技术支撑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装备支撑能力不足、应用覆盖率不高,饲草料就近就地利用水平低,导致产业发展集约化、标准化、品质化水平相对较低,成为制约现代奶业发展的主要短板之一。


  针对以上现状,粗饲料生产技术岗位开展优质牧草品种引进与筛选,建立牧草精准施肥、土壤水分精准调控、牧草病虫草害精准防控等牧草精准栽培和加工利用技术,明显提升饲草生产关键技术,增强我市粗饲料自给能力。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自给率达到55%,质量水平提高30%。同时,与粪污治理岗位协同开展种养结合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有效吸纳养殖废弃物,并降低无机肥使用比例,推进养殖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使我市种养结合更加紧密,50%以上牧场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5年内在中文核心期刊正式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3件,制定地标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出版著作1部、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宣传3次、技术示范规模达到3万头、新增经济效益2000万元,每年举办研讨会1次、组织培训观摩6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60人次。


  7.奶牛粪污治理与液体废弃物利用岗位


  我市奶业是都市型奶业,伴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同时面临土地资源匮乏,养殖废弃物缺乏有效消纳途径。我市奶牛场已普遍采用干湿分离处理工艺,对养殖废弃物进行分离后,固体部分经堆肥等处理方式可作为牛场垫料,液体部分经发酵等处理后外排。但由于液体部分成分较复杂,奶牛场粪水和沼液出路问题十分严峻,已成为阻碍奶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指导奶牛场管控好粪水沼液,变废为宝打通养分匹配技术路径,科学指导种养结合,是整个奶业界的迫切需求。针对以上问题该岗位负责提升粪污治理工艺,对液体废弃物开展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研发面向奶牛养殖全链条的粪水氮磷等养分快速检测技术,检测时间≤10min/样,精确度误差≤20%,可以现场快速检测。示范推广粪污水(奶厅废水和牛舍粪水)分类收集-处理-回用一体化集成技术,奶厅CIP污水排放量减少15%,酸碱废液分离率50%以上,中水回收率提高20%。制定现有轮作模式(苜蓿、燕麦-玉米)下液体废弃物水还田技术方案,奶厅废水处理-回用率达到50%以上,粪水/沼液农田利用率达到80%以上。形成养分综合管理种养循环模式,推进天津市奶业可持续发展。5年内在中文核心期刊正式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3件,制定地标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出版著作1部、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宣传3次、技术示范规模达到3万头、节约养殖成本800万元,每年举办研讨会1次、组织培训观摩6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60人次。


  8.奶牛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岗位


  在畜禽养殖业中,奶牛的个体生命周期粪便排放量最高,为20488.7kg/头,是生猪的13.47倍,羊的25.06倍,因而相应全氮、有效磷等单位含量较高,若处理不当会对土壤、大气和水体产生严重影响。天津市是全国奶牛养殖的传统优势区域,规模化较高。截至2018年底,我市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数量超过80家,奶牛总存栏数量超过9万头。由于土地和水资源短缺,奶牛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据测算,天津每年产生牛粪约98.35万吨。如不资源化利用,奶牛粪污将对环境的造成严重污染问题,将制约我市奶牛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该岗位负责优化牧场固体粪污处理工艺,集成示范固体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牛粪垫料工艺进一步优化,生物热消毒效果不断改善,全市50%以上牛粪经处理后用作牛床垫料。完善牧场废弃物生物处理和除臭技术,改进生物处理制备有机肥技术,减少60%氨气和70%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排放,中和超过90%的恶臭气体,显著减少牧场蚊蝇数量。监测全部奶牛牧场养殖废弃物产排情况,制定牧场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案。至2025年,全市奶牛牧场固体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5年内在中文核心期刊正式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3件,制定地标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出版著作1部、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宣传3次、技术示范规模达到3万头、节约养殖成本800万元,每年举办研讨会1次、组织培训观摩6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60人次。


  9.奶牛重大疫病与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岗位


  近年来,我国奶牛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仍时有发生。疫病的发生使得饲养成本上升,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失去竞争力。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及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人民群众对畜产品消费持续增长,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质量安全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动物疫病防控是健康养殖的战略需要,是提高群体生产水平,提供安全产品的需要。我国目前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尚不完善,天津也未形成完善的奶牛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部分养殖场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弱;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生物安全意识薄弱;消毒不规范,随意性大;疫病重治轻防问题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奶牛产业的发展。该岗位围绕牛羊养殖业中存在疫情复杂、防控水平低、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缺乏疫病净化技术等难点,开展重大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发集成动物重大疫病分子检测诊断、血清学检测等技术,提高我市面对重大疫病传播风险时的快速反应能力。示范应用新型基因工程疫苗,指导牧场规范开展“防检免”工作,建立免疫效果评价体系,提升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控能力。开展“两病”净化工作,建立基于生物安全体系的风险评估模型,制定有效运作的生物安全体系,提升我市重大疫病防控水平。


  至2025年底,我市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取得成效,所有种牛、种羊场及10个以上示范基地实现口蹄疫、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净化。5年内在中文核心期刊正式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3件,制定地标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出版著作1部、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宣传3次、技术示范规模达到3万头、新增经济效益2000万元,每年举办研讨会1次、组织培训观摩6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60人次。


  10.奶牛普通疾病防控与药残控制岗位


  我国奶牛疾病检测技术相对落后,试剂盒主要依赖进口,造成疫病检测种类少、检测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对奶牛场疾病的准确快速诊断和高效低成本治疗。同时,由于奶牛育种目标单一,奶牛抗逆性能差,养殖精细化水平不高等多种原因,造成我国奶牛普通病频发,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病毒性腹泻、传染性鼻气管炎等重点疫病发病率和淘汰率居高不下,严重垫高了奶牛养殖成本,恶化了奶牛场盈利能力。此外,奶牛场普遍缺乏兽医技术人员和诊断技术,盲目用药现象不断,抗生素滥用和药物残留严重,增强了致病菌的耐药性,也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子宫内膜炎,乳房炎,肢蹄病,腹泻等等我市奶牛养殖主要普通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发病率、流行规律和奶牛乳房炎主要病原菌与耐药状况,开展示范基地重点疫病监测。针对重点疫病开发PCR、微流控等高通量快速诊断技术,建立实时、低成本、圈旁疫苗免疫评估和疫病检测方法与标准。建立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疾病高效、安全防控技术。形成奶牛普通疾病、药残检测诊断与防控体系,乳房炎、子宫内膜炎、代谢病和肢蹄病等普通疾病发病率降低10%以上,实现牛奶药残快速检测技术的普及应用,提升我市奶牛普通疾病防控和药物残留控制水平。5年内在中文核心期刊正式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3件,制定地标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出版著作1部、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宣传3次、技术示范规模达到3万头、新增经济效益2000万元,每年举办研讨会1次、组织培训观摩6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60人次。


  11.肉羊岗位


  近年来,我市羊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布局初显,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品种培育、种质创制和种业资源生产、输出及产业带动方面成效显著。但面对天津特有地缘性质和发展规划,羊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机遇:良种肉羊种业发展仍多以单一育种指标为主,生产问题较多,缺乏平衡育种理念,未能达到养殖收益最大化;种源供给仍以活体供给为主,缺乏以遗传物质为载体,以现代高效繁殖调控生产技术为推手的种业服务延伸;种业自主培育品种有待进一步创新,新品种种质资源创制不足,种业输血功能滞后;优良种业资源利用率低,种业资源向肉羊产业生产延伸滞后,相关繁殖生产配套技术支撑薄弱,需进一步攻关、完善。精细化养殖水平相对偏低,设施化、智能化功能相对滞后,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空间较大。


  该岗位负责集合现代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精准创制和培育肉羊新品系(种),建立自主肉羊育种体系。至2025年,开展种羊性能测定1000只,挖掘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选育新品系。完善肉羊胚胎移植技术,生产种用胚胎5000枚,快速扩繁良种肉羊5000只,完善肉羊健康养殖技术。5年内在中文核心期刊正式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3件,制定地标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出版著作1部、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宣传3次、技术示范规模达到3万只、新增经济效益2000万元,每年举办研讨会1次、组织培训观摩6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60人次。


  12.产业信息和经济岗位


  我市奶业属于都市型奶业,设施化水平高,在全国居于先进水平。未来我市奶业亟需转型升级,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这就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我市奶业宏观管理能力,提升产业问题及时发现和精准解决能力。但目前我市奶牛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有待发展,缺乏自主信息化技术支撑,难以形成以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产业运行监测体系,难以解决奶牛产业养殖效益增速较慢的问题。牧场也因此缺乏规范的成本核算能力,无法从经济管理角度提出节本增效措施。为此,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精准化的全产业链条监测网络,提升奶牛场生产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奶牛养殖现代化转型。


  该岗位负责对全市奶牛产业生产经营、养殖过程开展动态监测。示范应用牧场管理软件,示范基地牧场管理软件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全市奶业运行监测网络,监测点不少于10个,监测生鲜乳生产要素价格变化,开展奶业全产业链运行监测;指导牧场开展养殖效益测算,协同技术岗位开展牧场评估和科技创新效益分析,指导牧场规范开展会计核算并提质增效。编制产业年度和季度报告,为体系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5年内在中文核心期刊正式发表论文5篇、出版著作1部、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宣传3次、每年举办研讨会1次、组织培训观摩6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60人次。


  (二)试验站设置及要求


  1.滨海新区综合试验站


  该试验站要求现有存栏规模超过3000头,设计存栏规模超过5000头,配置兽医化验室、饲料化验室、净化室等实验室和培训会议室等附属设施,能够开展胚胎生产、胚胎移植等种牛快速扩繁工作。要求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牛只个体信息收集、生产管理数据自动导出等功能,能够实现牛只发育性能测定。


  该试验站负责与奶(肉)牛高效繁育、繁殖、牧草生产、粪污治理等岗位专家对接,集成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构建高产育种核心群和后备种公牛,并应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开展种子母牛的快速扩繁;开展规范遗传评估,利用中低产牛开展兼用型奶牛新品系培育;开展牧草精准栽培与加工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展液体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该试验站要对高效快繁、牧草生产、废弃物利用等技术进行示范,辐射带动滨海区域内1个示范基地,2个示范点发展。


  2.武清综合试验站


  该试验站要求具备较好的理化分析和兽医诊断等基础设施设备,具备副高级以上正式在职技术人员,具有协同组织区域内牧场和技术力量开展技术集成、辐射示范带动的能力。该试验站要求具备牧场信息采集分析能力,能够配合岗位专家开展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和综合试验。


  该试验站负责与奶(肉)牛高效繁育、营养调控与育成牛培育、精细养殖与奶牛福利、粪污治理与液体废弃物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大疫病防控等岗位对接,开展兼用信奶牛新品系培育、育成牛培育、饲料品质监测及日粮配制、废弃物利用、疫病净化等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该试验站要求示范带动区域内1个示范基地,2个示范点发展。


  3.宝坻蓟州综合试验站


  该试验站要求现有存栏规模超过1000头,试验站要求培训会议室等附属设施,牧场全群单产超过12吨,繁育技术人员素质高,能够熟练开展同期发情、胚胎移植等工作。要求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牛只个体信息收集、生产管理数据自动导出等功能,能够实现牛只发育性能测定。域内牛场要求无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发生。


  该试验站负责与奶(肉)牛高效繁育、奶牛高产育种、精细养殖与奶牛福利、粪污治理等岗位专家对接,规范开展遗传评估,集成胚胎移植、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构建高产育种核心群和后备种公牛;开展饲料品质评价与精细养殖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展液体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该试验站要对高效快繁、精细养殖、废弃物利用等技术进行示范,辐射带动滨海区域内1个示范基地,2个示范点发展。


  4.静海综合试验站


  试验站要求现有存栏规模超过3000头,建有兽医化验室附属设施设备。要求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牛只个体信息收集、生产管理数据自动导出等功能,能够实现牛只发育性能测定。能够开展关键时期营养调控、精细化养殖、重大疫病净化、普通病防治和药残检测等工作。要求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牛只个体信息收集、生产管理数据自动导出等功能,能够实现牛只发育性能测定。该试验站要能够承担体系监测任务,上报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变化情况。该试验站要具备副高级以上在职技术人员。


  该试验站负责与奶(肉)牛高效繁育、营养调控与育成牛培育、粪污治理、重大疫病防控、普通病防控等岗位专家对接,开展兼用型奶牛新品系培育;开展奶牛关键期营养调控技术和育成牛培育技术集成应用;开展液体废弃物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开展重大疫病净化和普通病诊断治疗技术集成应用。该试验站要对新品系、犊牛培育、疾病净化等技术进行示范,辐射带动静海区域内1个示范基地,2个示范点发展。


  5.西青北辰综合试验站


  该试验站要求具备血清学、细菌学、寄生虫学等理化分析和兽医诊断设施设备,具备副高级以上正式在职技术人员,具有协同组织区域内牧场和技术力量开展技术集成、辐射示范带动的能力。该试验站要求具备牧场信息采集分析能力,能够配合岗位专家开展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和综合试验。


  该岗位负责与奶(肉)牛高效繁育、营养调控与育成牛培育、精细养殖与奶牛福利、粪污治理与液体废弃物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大疫病防控等岗位对接,开展兼用型奶牛新品系培育、育成牛培育、饲料品质监测及日粮配制、废弃物利用、疫病净化等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该试验站要求示范带动区域内1个示范基地,2个示范点发展。


  6.京津冀协同综合试验站


  该试验站要求自有存栏规模800头以上,已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试验站要求配置兽医化验室、人工授精室等附属设施,能够开展关键时期营养调控、精细化养殖、重大疫病净化、普通病防治和药残检测等工作。要求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牛只个体信息收集、生产管理数据自动导出等功能,能够实现牛只发育性能测定。该试验站要求能够承担体系监测任务,上报生产成本影响因素变化情况。该试验站要求具备副高级以上在职技术人员。该试验站要求具备牧场信息采集分析能力,能够配合国家和京津冀三地岗位专家开展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和综合试验能力。


  该岗位负责与营养调控与育成牛培育、精细养殖与奶牛福利、粪污治理与液体废弃物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大疫病防控、普通病防控与兽药残留等岗位对接,开展育成牛培育、饲料品质监测及日粮配制、废弃物利用、疫病净化等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该试验站要求示范带动区域内1个示范基地,2个示范点发展。


  7.种养结合功能试验站


  该试验站要求现有存栏规模达到3000头,苜蓿、燕麦等优质粗饲料基地集中连片面积达到5000亩。要求建有兽医化验室等条件,配置粪污干湿分离等处理设施设备,能够开展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够实现废弃物还田。要求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牛只个体信息收集、生产管理数据自动导出等功能,能够实现牛只发育性能测定。


  该试验站负责与奶(肉)牛高效繁育、牧草生产、粪污治理、重大疫病防控、普通病防控等岗位专家对接,集成奶厅废水回用、沼液还田、牧草精细化栽培和利用等技术,建立高效种养结合产业模式,辐射示范带动区域内2个示范基地,2个示范点发展。至2024年,该试验站要成为京津冀地区种养结合的核心示范基地,引领奶业发展。


  8.科技创新综合试验站


  该试验站要求存栏规模100头,具有自动称重、自动挤奶、自动投料、自动饲喂、粪污处理等设施设备,具有牧场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远程管理能力,配备粗饲料基地,可以开展牛群分组试验,精准获得试验数据,为前沿科技创新提供平台支撑。


  该试验站作为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对接体系岗位专家,主要满足岗位专家开展精细化科研的需求,提升岗位专家科研创新水平,同时作为国际领先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基地,示范建立生态养殖模式,引领奶业科技振兴。至2025年,该试验站要成为京津冀地区最为重要的奶业前沿科技创新基地,在种质创新、胚胎工程、精细养殖、营养调控、粗饲料生产、粪污治理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该试验站示范辐射带动区域内2个示范基地,2个示范点发展。


  9.奶牛性能监测试验站


  该试验站要求建有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实验室,具备副高级以上在职技术人员,具有覆盖全市的技术服务能力,熟悉了解奶牛生产性能参测牧场的基本情况,能够按照体系要求,派出专人参与行业运行相关数据收集并分析上报体系。


  该岗位与产业信息与经济岗位专家对接,作为全市奶业运行监测网络的工作平台,配合产业信息与经济岗位专家开展奶业全产业链运行监测,奶牛生产性能、生产要素价格变化,根据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报告开展技术服务,协同技术岗位开展牧场评估和科技创新效益分析,指导牧场规范开展成本核算并节本增效。至2025年,该岗位监测能力要覆盖50个牧场,在体系示范基地和示范点,要形成产业链全要素监测能力。


  10.肉羊综合试验站


  该试验站要求存栏肉羊规模10000只以上,具有自动称重、性能测定、TMR饲喂、粪污处理、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设施设备,具有牧场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开展羊群分组试验和性能测定,精准获得试验数据。该试验站要求具有副高级以上或博士学位在职技术人员,具有较强技术集成、展示、示范和辐射引领功能。


  该试验站与肉羊、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普通病防控与药物残留岗位专家对接开展工作,承担上述岗位专家负责的技术集成和示范工作。至2025年,该试验站要建立自主肉羊育种体系,创制或培育肉羊育种新材料2-4个,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肉羊种源基地。该试验站示范辐射带动区域内2个示范基地,2个示范点发展。


  二、遴选标准


  (一)岗位专家遴选标准


  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


  2.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6周岁(1964年1月1日之后出生),在上一期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3.奶牛(肉羊)体系设置专家岗位12个,每个岗位设置A岗专家1人,B岗专家2人,团队成员若干。每位参加遴选的人员只能申报一个岗位,由申报A岗的专家负责组建该岗位的团队(包括B岗专家和团队成员),同一专业领域的岗位专家,原则上由来自不同单位的人员组成。A岗原则上应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称,特殊条件可放宽至副高,B岗原则上应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称,对于优秀人选可放宽至具有博士学位,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要求近5年一直从事与申报岗位相关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在申报岗位所属专业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确保完成岗位预期达到的工作目标。


  4.学风端正、作风扎实、诚实廉洁,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5.参加遴选的人员需熟悉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相关文件、资金使用办法、考核办法,能自觉接受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相关制度的管理。


  6.每位参加遴选的人员需提供其依托单位推荐意见,并保证岗位工作的时间投入。


  7.参与岗位专家遴选的人员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内的成员,能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有效衔接,能建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地方团队密切协作的长效机制的优先考虑。


  8.无信用不良记录及学术不端行为,作为主持人无逾期未结市级及以上农业科技项目。


  (二)试验站遴选标准


  1.体系设置综合试验站10个,每个综合试验站设站长1人,试验站主要依托单位为各涉农区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等,综合试验站要求配有牧场管理软件,能够配合体系开展产业运行监测工作,对承担创新团队的任务有积极性。


  2.能够安排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负责创新团队工作,配合创新团队完成相关试验研究,提供相关试验数据。


  3.能够为岗位专家提供科技创新平台。


  4.在区域内有技术示范及辐射带动能力及组织能力。


  5.能够保障创新团队资金按规定专款专用。


  6.为国家体系示范基地的优先考虑。


  7.无有信用不良记录,作为主持单位无逾期未结市级及以上农业科技项目。


  三、遴选程序


  (一)岗位专家遴选程序


  岗位专家遴选按照个人申请、首席审核、评审委员会答辩、社会公示程序公开遴选。


  1.个人申请。由参加遴选的专家提交《天津市奶牛(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申请表》(附件1),提供本人身份证、职称证、成果获奖证书及主要论著、专利、标准等证明材料复印件。


  2.首席审核。由首席专家办公室按照岗位专家遴选标准对申报人员的材料进行审查、反馈意见及复核,确定岗位专家候选人名单。


  3.评审委员会答辩。岗位专家候选人参加评审委员会答辩,由评审委员会研究讨论后,提出岗位专家人选建议名单。


  4.社会公示。将评审委员会提出的岗位专家建议名单在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网站公示7个工作日,经公示无异议后,以市农业农村委文件形式正式聘任。


  5.本通知可以在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网站(http://nync.tj.gov.cn/)下载。


  (二)试验站遴选程序


  试验站遴选按照依托单位申请、首席审核、评审委员会答辩、社会公示程序公开遴选。


  1.依托单位申请。由参加遴选的试验站提交《天津市奶牛(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试验站申请表》(附件2),提供单位法人证书、站长个人身份证、职称证等证明材料复印件。


  2.首席审核。由首席专家办公室按照试验站遴选标准对申报单位的材料进行审查、反馈意见及复核,确定试验站候选单位名单。


  3.评审委员会答辩。试验站候选单位参加评审委员会答辩,由评审委员会研究讨论后,提出试验站建议名单。


  4.社会公示。将评审委员会提出的试验站建议名单在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网站公示7个工作日,经公示无异议后,以市农业农村委文件形式正式发布。


  5.本通知可以在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网站(http://nync.tj.gov.cn/)下载。


  四、申报要求


  1.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和体现与申报岗位相关的附件材料。申报时须提交申报材料一式八份,包括原件一份、复印件七份(一份申请材料装一个文件袋,并注明申报岗位、申报人姓名单位、依托单位)报送天津市奶牛(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办公室(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503室),同时报送电子版材料。电子版申报材料(制作成一个PDF文件),发送至首席办电子邮箱tjnntx@126.com


  2.材料申报截止日期2020年11月25日,逾期不予受理。


  3.请各位候选人及候选单位代表准备答辩ppt,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五、报送联系方式


  首席办联系人:张蕾、陈丽丽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津静公路17公里处畜牧楼503室


  联系电话:13920831016,18902117356


  附件:


  1.天津市奶牛(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申报表.doc


  2.天津市奶牛(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试验站申报表.doc

 

 


  天津市奶牛(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办公室


  2020年11月17日



分享到: